2014年10月2日 星期四

成功軌跡-中外領袖領導特質大剖析(3-4) 戈巴契夫 導引世界權力新秩序的時代舵手 Part 2

改革推動者
九八五年四月,戈巴契夫以五十四歲當上最年輕的蘇共總書記第二個月就立刻推出「新政」。根據戈巴契夫的自述,當他在九八五年當政時,他了解蘇聯正陷入個極大的危機,他告訴妻子雷沙:「我們的國家不能再拘泥於現狀,我必須發動改變,這是我的命運。」戈巴契夫認爲,世界正進行巨大的變化,蘇聯必須改弦易轍才能克服發展停滯的窘境,否則到下個世紀蘇聯可能成爲落後國家。在這種危機意識下,戈巴契夫決定對蘇聯痛下針砭,他不要緩慢的改革模式,而是快速積極的步伐。

原先,戈巴契夫的改造目標只是經濟整頓,但他發現經濟改革效果有限,故必須同時進行政治改革;他認爲只有透過民主化讓權力下放到人民,改造才有成功的可能。由此來看,戈氏是位具有宏觀視野的人,他不想苟且偷安,而期待以眞正的改革,徹底解決蘇聯積弊已久的問題。

雖然這是個很大的理想但戈巴契夫並不是位空口說白話的人他有很強的策略規畫及執行能力。

但這麼個大工程的推動,需要很強的幕僚群配合。事實上,在還未當蘇共總書記前,戈巴契夫和幾位志同道合的同志,就經常聚會討論如何改革蘇聯的共產主義,這些人包括了謝瓦納茲、雅可夫列夫、普立馬可夫等人;透過與智囊團的討論規畫,他有計畫的罷黜「老人幫」及推動連串的改造措施。

包括召開蘇共二十七次大會時,容許自由發表意見並充份討論,不像以往般照本宣科;解除沙哈洛夫的放逐令,恢復其行動及言論自由,平反史達林時期受迫害者的冤屈,還其淸白;成立歷史硏究小組,重新塡寫政治敏感期的歷史空白;修改憲法、黨綱,使蘇共從「革命政黨」走向「民主政黨」;廣納雅言,承認血腥鎭壓的錯誤。同時他對蘇聯的發展策略、政治體制改革及世界局勢都提出了全新的理論與觀點。他希望蘇聯的改革能從由上而下的革命,質變爲由下而上的革命。

公開的溝通
戈巴契夫並不是以強制武力或命令的方式來推動改革,而是以透明公開的溝通,來進行體制改造。這正是戈巴契夫的個性使然,他喜歡以溝通來推動事務,也會透過會議、著作、及談話來鼓吹理想,以促使蘇聯人民的本質產生改變。

然而在禁錮已久的蘇聯,戈巴契夫強力主張的「公開性」,反而爲蘇聯丢下顆炸彈,言論自由與決策透明化,對原有的官僚體系產生衝擊,且造成激進派與保守派鬥爭不斷,又意外挑起民族主義與分離主義的聲浪,使戈氏腹背受敵.因而造成一九九一年的「八一九政變」。此政變雖未成功,但對戈巴契夫卻是嚴重的打擊,以至最終被迫下台。

戈巴契夫的改革,其實產生了相當的成效,如設立蘇聯人民代表大會,成爲具有民意基礎的新國會,而九八九年的第次選舉,許多共黨高幹落選,而多名非共黨人士卻當選,顯現改革派備受垂靑。

然而分析改革失敗的原因,還在於他不夠果斷。當時軍方及情治系統保守勢力仍獨霸方,再加上民族主義與分離主義抬頭,境內紛爭不斷,也打亂了戈巴契夫改革的步伐:而戈巴契夫希望尊重民主與人權以及能討好每個人的個性,使他在些關鍵時刻未能採取斷然措施;此外,低估政治生態上的敵我關係,及個性太天眞又優柔寡斷的結果,反而讓反對他的保守派有機會反撲,甚至發生了驚險的七十二小時政變。

戈巴契夫曾說過:「我可以學布里茲涅夫當十年皇帝,下台後局勢塌糊塗也不關我的事。」他也可以學中共的現代化,只引進經濟改革與科技,堅決排斥政治改革,甚至對葉爾欽這類唱反調的政敵,他也可以採取高壓手段,但他都沒有這樣做當他堅信民主化是最佳的改革手段時,他就勇往直前的去做,而堅持這樣的理念促成了東歐的非共化、東西德統一、華沙公約解體,甚至蘇聯的瓦解。

在發生政變之前,也有很多人問戈巴契夫擔不擔心政變,但他仍天眞樂觀的認爲應不至於發生。其實戈巴契夫也了解,改變會造成舊體制崩潰與社會的動亂不安,他說:「我但願我的國家至少有次,能不在革命性大變動中發生流血事件。」因此他也堅持不以武力手段解決問題。但戈巴契夫在所寫的自傳「我的七十二小時」中也欣慰的表示,如果政變發生在年半或兩年前,也許會成功,但如今社會已改變,所以結果完全不同。

雖然最終戈巴契夫在壓力下宣布辭職,他說:他承認在改革路上犯了些錯,過份的天眞以及主要幕僚群多爲懷抱理想的開創者,缺少落實理想的管理人才,使他未能眞正了解平民百姓需求的輕重緩急;但對自己發動的劃時代革命,他卻從不後悔。這種寧願冒風險也要改革的態度,正是開創者極高的道德勇氣。

戈巴契夫不只在國內推動改革,在國際策略上,他主張裁減軍備,以互助取代對立,使東西方冷戰結束,全球秩序邁入新時代,這都是他以個人的遠見與無比的勇氣所做的決策。而他對全球所做的貢獻,也爲他自己赢得諾貝爾和平獎的殊榮。

有人說戈巴契夫的失敗在於他堅持共產主義,但他能觀察到時代的巨變且以超人的膽識推動整個共產社會的改革,確實是世界級的領袖人物。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