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蘇聯磨練刻苦堅毅的個性
蔣經國童年可以說是當代的一位小留學生,在十歲左右就離開父母到上海北京去唸書,而十五歲時因嚮往共產主義,主動表示希望遠赴重洋,到蘇聯去求學。在他現實世界的人生價值觀養成最主要的階段,從十五歲到二十七歲蔣經國都是在蘇聯度過的。蘇俄孫逸仙大學畢業後,蔣經國先在工廠工作,在烏拉重型機械廠從技師升任為助理廠長,並擔任重工業日報編輯工作;但因為特殊的身份背景,蔣經國不僅有家歸不得,在蘇聯的日子也備受壓抑迫害,有很長一段時間都是在窮途潦倒中度過的。他做過苦工也睡過街頭,經歷極度艱辛的日子,這一段艱苦的歲月把他持續不輕易放棄的個性磨練的更堅毅。
原以為可能一輩子在寒冷的蘇聯度過,沒想到西安事變使父親蔣介石停止與中國共產黨的內戰,蘇共因而同意結束留滯蔣經國的計畫。一九三七年蔣經國帶著妻子與大兒子,終於再度踏上闊別十二年的國土。
在蘇聯的尼古拉:蔣經國只是一位普通的工人,但回到中國的蔣經國卻是最高政治領導人的兒子,返鄉的腳步,也同時讓他跨上了政治舞台。贛南治縣與上海打老虎;尤其針對繼母宋美齡的姊夫的親家們,乃管全中國的“金錢”,也是蔣經國啼笑初試的政治行動,而赴蘇聯擔任中蘇友好條約談判則是另一個磨練;到台灣後蔣介石全力培養蔣經國接班,他歷任國民黨、政治作戰部、救國團、輔導會、國防部等職務,直到一九七二年擔任行政院長,蔣經國才算真正開始主導台灣的未來經濟的發展。
經濟紮根平實治國
從家族的背景來看,蔣經國成為領導人,無疑是由於父親的傳承,而蔣經國的任務就是繼承父親的黨政軍事業並加以發揚光大,因此,他所採取的方針是在安定中求成長。分析當時國內外情勢,蔣經國的施政中心是強化國內經濟實力,進而拓展經貿實質外交,以改善百姓的生活為主;總括而言就是進行經濟紮根的工作,政治的突破反而採取比較保守的姿態;而影響蔣經國最大的基本價值觀,一是他溫和敦厚的個性,一是社會主義照顧人民百姓生活的理念。蔣經國給人最深刻的印象的就是他經年穿著一件夾克,風塵僕僕的四處探訪百姓的生活,這不是刻意塑造的領導人形象,而是他本來的個性就是不重外表修飾,但很容易和人親近,自然的關心別人。事實上,處身在權力的核心並不讓他感到快樂,只有和尋常百姓在一起時,他才最感自在;因此他也常要求各級首長應該經常到基層去,他認為只有了解實際的民情,才能真正的落實政策向下紮根,把國家的基礎建立的更穩固。而他擔任行政院長時,提出的六大方針中有平凡、平淡、平實,更可見其真性情。在當選第六任總統時,蔣經國更明確表示,不希望有「蔣經國時代」這樣的名詞出現,他說:「今後只有群眾的時代,沒有個人的時代」,他也不希望人們稱他為領袖,再再都顯示他的平民化作風。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