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6月13日 星期五

蔣經國奠定台灣富足康樂的平實型領袖Part 4

國內外情勢丕變,政治開創革新
    從蔣經國擔任總統到逝世,總共有十年的時間,由於其已在1972年起主政的行政院長階段奠定下良好基礎,因此在這段時間台灣的經濟發展突飛猛進,但在政治上則是處處危機。如一九七八年底中美斷交,使台灣的國際情勢更顯孤立,一九八四年的江南案又大受國際輿論攻擊。另外,因中產階級崛起均想要更積極參與政治的機會,國內外反對勢力日漸成長,再加上中國大陸鄧小平當政後,採取開放改革路線,而受國際歡迎,種種內外環境的變遷,促成台灣政治變革的契機。
    蔣經國最為人稱頌的成就,就是晚年在政治上的開創性革新,一九八六年宣布解除戒嚴、開放黨禁、充實中央民意機構、地方自治法制化等,為台灣施行民主政治又跨出一大步。接著一九八七年宣布開放民眾赴大陸探親,為阻隔四十年的海峽兩岸關係發展帶來新突破,雖然次年蔣經國即病逝,但他在有生之年的最終階段,仍為了百姓的利益做出重大開創性的決策,因而贏得全球的推崇與尊敬。
    回顧蔣經國的治國成就,雖然政治改革的腳步較緩慢,但在經濟上卻締造了中華民族在台灣近代史上最富足、中產階級最多的時代;而且人們的教育水準也大幅的提高,在1972年到1988年台灣的經濟實力遠遠的領先中國大陸,確實把一位紮根管理者的領導力發揮到最大的極限。

1994年的「領導」回顧
    蔣經國在個性上是一個紮根型的管理人才,因為家庭的因素當上了領袖,雖然他把管理工作落實的很好,但整體而言他的開創格局是比較穩健。
    由於重視經濟發展與紮根,因此接掌政權後人才的運用,從軍事人才大幅轉向重用財經人才,因而打下良好財經基礎。另外,個人價值觀重視替百姓福利,因此主張以百分點之五的官員去服務百分之九十五的百姓,而深得民心。再加上他個人喜歡接近民眾的個性,常常以實地考察探訪民情,又更得百姓稱許。
    留學蘇聯,又在蘇聯居住了十二年之久,蔣經國的價值觀受社會主義的影響很大,但另一方面他仍謹守傳統的家族觀念,接續父親的事業可能更重於開創一個民主新時代;因而直到晚年才在大我使命感的驅策下,進行大幅的政治改革,打破家族接班的封建思想。
    另外,在國際政治的策略上也顯得較為薄弱,雖有經貿實質外交的拓展,但仍無法抗拒中美斷交的命運。所幸經濟基礎紮實,在其掌權主掌經濟上的影響,1972年到1988年至今一直是台灣的人民生活普遍達到富足小康的程度,這是近代台灣史上至今最值得驕傲的成就。上述報導乃出自作者:張曼琳的20年前1994815出版的書名:「成功軌跡-中外領袖領導特質大剖析」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