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2月10日 星期二

「掌握成功的關鍵」-人定勝天的思想先鋒──荀子 – Part 1

作者:張曼琳

人定勝天的思想先鋒──荀子
他打破上古一來的宗敎神話,並且揭示「人定勝天」的前衞宣言。
他四處遊學、傳播思想,並培育出李斯、韓非這樣有才學的後生。

人類的文明進化,最初都由畏天敬天開始。遠古人類在大自然風火雷電的變化下,顯得不知所措而任其宰制,全然臣服於這股不可抗拒的力量,也因此創造了許多神話,透過對神祇的膜拜,來祈求得到庇護。
夏朝崇向大自然主義,認爲自然界的運行有一定規律,商朝的神本政治,形成以神學爲尊的祭祀文化;周朝時,「上天」依然受到崇敬,卻與「人間」的距離靠近許多。君主稱爲天子──上天的兒子,在年度的拜天盛典中,向上蒼報吿施政所爲,反省自己有沒有勤於播種耕耘,讓天下一片豐收,民間太平。春秋時期,大思想家老子與孔子,也都有其相關的主張,老子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玄奧哲思,孔子則提倡「天人合一」的觀點,強調人與自然共生共榮的道理。

打破宗敎神話
戰國後期的思想家與敎育家荀子,對於人與天的關係,則有更突破性的看法他是提出人定勝天這種大膽思想並予以理論化的第一人,主張「制天命而用之」。
他認為天是沒有意志的自然界,它有一定的規律,向春夏秋冬、物換星移這種運行變化,與政治的好壞無關,也不受任何人影響,不會因爲賢君而存在,遇君則滅亡。而人是有思想、有意志力的,可以想辦法克服大自然的阻礙,並且進一步利用自然資源,來改善人的生活。
至此,荀子打破來自宗敎神話的迷障,上天與大自然不再神祕可怕,雖然它不可避免仍會帶來災害,但是也可爲人力控制或利用。人與天的關係不再如從前那樣卑微無助,而是反客爲主,對周遭有更大的掌握地位。
荀子具有老虎型的支配個性,以及高開創性格,會提出「人定勝天」這種前衛創新的理論,也就不足爲奇。他對自己的想法充滿自信,有話直接說出來,不怕被人攻擊或懷疑,同時希望掙脫長久以來人們受限於自然的威脅與控制,對自己的生活有自主的掌握,面對自然。他一反過去害怕、敬畏、不敢侵犯的心理,而想大膽的運用與開拓,在在顯示他性格中「做自己主人」主控的一面,以及思維「開闊突破」的特色。
此外,荀子所主張的「性惡論」也尖銳的直指人性本質。他於孟子死後的二十四年出生,同爲儒派學者,他的性惡論與孟子的性善論卻大異其趣,不過畢竟是位樂觀積極的人,他認爲人性中雖有爲惡的不好本質,卻可以經過敎育的改造,提昇品質,越來越好。


本網頁所有內容之著作權由張曼琳享有,非經書面授權,不得任意使用。 

2015年2月5日 星期四

「掌握成功的關鍵」-道德訴求的狂熱者──墨子 – Part 2

作者:張曼琳

曇花一現的主張

在墨子的基本個性中,有很明顯的低耐心型特質,這表示他行事急迫,動作與節奏都很快,並且要求反應迅速,不耐煩等待,由前述的一些小故事,證明他的確如此。
墨子雖然抛棄儒家思想,另起爐灶,不過由於個性的關係,猶能在漫天戰火中,保存善良的深切期待,並不對混亂的人生感到失望。也因此他對敎育非常重視,認爲敎育可以對個人及社會產生正面作用。這點,倒是與儒家以敎育作爲提升人性、撥亂反正之藥方的見解相同,只不過兩者主張不同。

墨子認爲天下大亂的根源起於人們無法相親相愛,如果能兼相愛、交相利,不分你我彼此,共享情感與利益,每個人把別人的身體、家庭甚至國家,當成自己的一樣,就能避免私心引發覬覦他人財產、土地,那麼也就不會發生掠奪、殘殺、攻伐的事了
他在敎學上,不但傳授這些思想,也敎導學生們判斷是非眞假的標準,一是古代聖王的作爲,二爲百姓民衆的利害得失,三是百姓所聽所聞,由這「三表法」來硏判行事的對錯。
値得一提的是,墨子有別於儒家、道家對經濟的忽略,而主張經濟發展以求得起碼的物質條件,與生存的尊嚴。他認爲民以食爲天,因此重視生產,稱得上看淸生活的本質首先在求溫飽,所以如遇嚴重災荒,威脅到生活的基本需求,那麼應該「士不入學」,即使暫時停止敎育也値得,如此也可以節省一些開銷。可見他並不自命淸高,而是相當務實的人。
他之所以這樣認爲,是因爲認知到人的道德好壞,與物質條件有絕對關係,如果年成豐收,老百姓自然「仁且良」,如鬧饑荒,則「吝且惡」,因此耕作生產十分重要。墨子的思想不僅在當時,就是現今的社會,也具有積極意義。

墨家思想只傳承了大約一百年就消失了,除了理想太過高,超出人性範圍,也由於對操控主導地位的君主沒有什麼好處,終致經不起時間考驗而沒落,僅在春秋戰國各家爭鳴中曇花一現;但其反映人民厭惡戰爭、要求改善經濟及社會地位的願望,也予後人無限啓示。

上述均來自作者張曼琳在19954月出版的書名:「掌握成功的關鍵」;最新的「內在領導力」新書,已由「時報出版社」於201410月份出版;其加入更多每個人均可發揮不限於職位的完全個人可運用的根據內在的聲音,開發內在的力量。


本網頁所有內容之著作權由張曼琳享有,非經書面授權,不得任意使用。


2015年2月4日 星期三

「掌握成功的關鍵」-道德訴求的狂熱者──墨子 – Part 1

作者:張曼琳

道德訴求的狂熱者──墨子

他的理想過高,以致主張如曇花一現,然而「兼愛非攻」却是人類社會至善的境界,尙實、樸素却是人性本質的回歸。

墨子於孔子死後十一年出生,是春秋戰國交替之際的宋國人。由於經年累月的征戰,絕大多數與統治者爭霸事業無關的小老百姓,早已厭倦這種顚沛流離、動亂不止的日子,主張「兼愛非攻」的墨子學說,遂在當時獲得共鳴,他的言論觀點與儒家成爲顯學。

理想與務實的綜合體
墨子的領導特質雖然也有強者支配的老虎典型性格,不過外向表達的程度幾乎與掌控度一樣凸顯,這兩種特質對他的影響很大。
由他所提出的十大主張:尙賢、尙同、節用、節葬、非樂、非命、天志、明鬼、兼愛、非攻,可以看出他是個十足的理想主義者,而這種思想的形成,則與他的成長經歷有密切的關係。
墨子是手工業出身,曾經當過木匠,對工藝器械非常在行,但在當時封建制度下,貴賤階級十分淸楚,也因爲低微的社會地位,讓他能深切體會民間疾苦,感受一般百姓的悲慘生活。其次,他雖曾接受過儒家敎育,卻對繁瑣的「禮」感到不耐、無法認同,於是另立門派,招收弟子講學,傳播獨樹一格的學說理論。
像墨子這樣同時擁有高支配型與高表達型的性格,在平時扮演一位熱情樂觀的激勵者,隨時以天賦的好口才,以及眞心誠意的好心腸,去帶領人們依照美好的理想遠景共同努力。也因此他像一塊磁石般,吸引了三百多位忠貞的學生,在嚴密的組織下,過著淸苦樸素的生活,力行節儉共享的生活主張。

兼愛,非攻
由現代的觀點看墨子,是旣理性又感性,旣是理想派又是務實派。比如兼愛的思想,是敎人互愛互助,不分親疏,同時要把自己的東西都拿出來和別人分享,不能有一點私人獨佔的想法,而有愛的和平社會,就該使孤苦伶仃的老人和年幼無依的孩童得到完善照顧。這種相當於今日社會主義觀點的共產思想固然理想,卻不容易實現;不過墨子一本狂熱的態度,總以自己的精神感召與身體力行,想發揮更普遍的影響力,把不可能變爲可能。
而他與學生們過著自律節儉、刻苦勞動的生活,則類似後世西方的淸敎徒一般,也是普遍人所不願爲,與人性中好逸惡勞、追求榮華富貴的目標及欲望大相逕庭。
另外由於他深具共感性與同理心,天生愛好平等,因此反對王公大人永久把持權勢,除了主張「尙實」,認爲應該推舉有賢德才能的人當政之外,還要做到「官無常貴,民無終賤」,對有才能的農夫或工人,應不計其出身低微,照樣可以被推舉當官,治理政事。
不過他這種和善的作風,在遇到與自己理念衝突矛盾的時候,就會立刻展現強硬不妥協的態度,盡力扭轉形勢,非在自己掌握之中不可。
比如他曾經當過宋國大夫,後來就推薦學生當官,一旦他發現學生進入仕途之後,違背了當初受敎育的主張,像是奢華、好戰、自私,就會被召回。他絕不容許這些學生一旦離開他,就背叛了原有的中心思想。
他也以行動來實踐自己的主張,阻止戰爭發生,從這點可以了解他的爆發力指標最強。一個相當有名的例子是,他得知楚國在公輸般造好雲梯,準備攻宋的消息,立刻從宋國連走十天十夜,趕到楚國去勸楚王不要發動戰爭。這時,他發揮了高度的說服技巧,首先與公輸般當場利用模型操演了一次假想的攻防戰,被模擬戰術打敗的公輸般不服,就放話另有辦法取得勝利。墨子看出對方想置自己於死地,便老實吿訴「公輸般」早就料到這點,因此已經組織了弟子,在宋國部署防守器械,準備迎戰了。楚王一聽,認爲沒有致勝保握,最後放棄了這場掠奪戰,而宋國也及時免於被迫抵禦外侮的痛苦。
除了這些,墨子爲了貫徹其「非攻」的主張,也把自己的學生組織成「糾察」隊伍,成立機械作戰部隊。由於這些人大都爲手工業勞動者,擅長製造器械,於是動員大家這方面的力量,做了許多作戰輔助工具,如戰車、木馬,甚至相傳有可以載人的大風箏,遇到哪裡有戰爭發動,便率領前往勸阻,如不聽從,就以武力制止。

本網頁所有內容之著作權由張曼琳享有,非經書面授權,不得任意使用。


2015年2月3日 星期二

「掌握成功的關鍵」-敢言批判的捍衛戰士──孟子 - Part 2

作者:張曼琳

一代名師

與孟子受周公影響一樣,孟子的王道思想同樣富有濃厚的「自省」與「民本」色彩,不過孟子卻敢於突破孔子的「名分」主義,認爲做什麼就應該像什麼的「本分主義」。如果一國之君荒淫無道,不但害慘了百姓,還遭到毀家滅國,就不該因維護王室之名而一味姑息,他說得很尖銳 君者,人人得而誅之。」痛斥像夏桀與商紂這樣的獨夫,應受全民唾棄。
孟子的正義感與堅決的個性,實爲受到幼年成長經歷的影響。他雖身爲貴族後代,但很早就失去父親,而靠母親撫育長大。「孟母三遷」的故事,說明他的母親也是一位自我期許很高的堅毅女子,爲了替孟子選擇合適的鄰居,不受環境影響,而染上了壞習性,共搬了三次家,顯現孟母對抗外在的不妥協性格。後來看孟子貪玩,學習時總是偷懶,更不惜把辛苦了許久,就快完成的織布一刀割斷,來敎誨孟子。這種堅持目標,絕不馬虎的生活態度,自然透過母敎的潜移默化,傳承到孟子身上,而孟子果然不負寡母的殷殷期盼,日後成爲戰國中期的一代名師。

亂世是個考驗英雄的時代,有利於雄心開拓者馳騁。春秋戰國的歷五個半世紀中,不但人才備出,各國出色的政治家、軍事家乃至統治者,都曾歷歷躍上舞台,更是百花齊放、各家爭鳴的思想薈萃之盛世。孟子是孔子的嫡孫子思門人的學生,是當時繼承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更是普遍受到尊崇的思想大師。他的才華、他的理想,在那樣的時勢中找到一片利於萌芽發展的土壤。
他先是率領學生到各國巡迴講學,得到齊威王靑睞,留在著名的「稷下學宮」傳道授徒,不但被尊稱爲稷下先生,還獲得「卿」榮譽地位,領取上大夫俸祿,齊威王更曾贈予百金以示感激。他的壯年中期大部分在「稷下學宮」的敎學生涯中度過,後來曾遊歷到宋國和魏國,就政治管理問題向這些君主提出建議,再回齊國時,繼位的齊宣王不讓孟子擔任實際的工作,孟子就以類似今日政務顧問的身份,經常與宣王討論爲政之道。
由於宣王不像威王那樣重視及禮遇孟子,只是隨意聽聽,並不眞正採納意見,後來又因勸諫伐燕不宜而達到拒絕,此時已經六十歲的孟子,就辭去卿位,離開齊國,返鄕歸故里。不過雖然年紀大了 ,孟子仍然退而不休,從此一心一意專注於敎學和寫作,與學生一起將自己的言論主張,及相關活動記載下來,成爲「孟子」一書;出色的文章,與強勢卻不失仁厚的論述觀點,至今猶能讓人感受到他熱切而又堅定的用心。

孟子理想的人性主張與民主思想,可以超越時空,與現代高感性時代的領導風格相呼應,讓更多人受惠。

上述均來自作者張曼琳在19954月出版的書名:「掌握成功的關鍵」;最新的「內在領導力」新書,已由「時報出版社」於201410月份出版;其加入更多每個人均可發揮不限於職位的完全個人可運用的根據內在的聲音,開發內在的力量。


本網頁所有內容之著作權由張曼琳享有,非經書面授權,不得任意使用。

2015年2月2日 星期一

「掌握成功的關鍵」-敢言批判的捍衛戰士──孟子 - Part 1

作者:張曼琳

敢言批判的捍衛戰士──孟子
旗幟鮮明直言無隱,是這位有「亞聖」之稱的思想敎育家最凸顯的人格特質。

「予啟好辯哉,予不得已也。」距今二千三百多年前的孟子,這樣反駁人對他投入學派論戰的觀感,也表白他捍衛儒家思想的立場。
孟子與孔子樣,同爲魯國人,生於戰國時代墨子剛過世的四年後。
當時由墨子首創的兼愛思想尙未沒落,作爲重視人倫關係有親疏遠近之分的儒學大師,孟子非常不同意墨家的主張,認爲人總是先愛也最愛自己的親人,然後才把情感與關懷擴及到生活週遭,推己及人,再兼善天下。而對墨子提倡兼愛的共產理念,他也不敢苟同,由於每個人都有自我擁有財產的欲望,不可能人人都會心甘情願放棄私有的權利,而凡事凡物都通通貢獻出來,與人共享,因此駁斥墨子兼愛與共產的思想,不但違反也否定了人性私我的面。

儒家學說的捍將
個性積極自信的孟子,具有老虎性格中很強烈的敵我意識,對於自己的地盤與立場,不希望被人侵犯與動搖。爲了保衛儒家學說,他勇於接受外來的挑戰,不但批判墨家,也對抗楊朱的理論。
對於墨子的兼愛思想,與楊朱的利己主義,孟子直斥爲兩個相反的極端想法。楊朱提倡個人及物質主義,強調切爲我,「拔毛以利天下,不爲。」十足的利己思想,對唯心論些看不到的道德或宗敎訴求,抱著否定態度,認爲德大無用,沒有社會及國家觀念的大我情操。
楊朱的絕對私心,恰好與儒家「仁」的思想,以及孟子「人性本善」的唯心論發生嚴重矛盾。也難怪孟子要毫不退讓地辯駁,挺身維護自己學派的根本主張。
在孟子的基本性格中,也包括了極自由與開創性的因子,不喜歡受到壓抑與束縛,心胸開放,行事獨立此外,他的表達型指標稍低於支配型,顯示他不但能言善道,也很誠懇樂觀,他的同理心與共感性,影響了他許多有價値的主張,比如性善論和仁政思想。
他認爲惻隱之心、羞惡之心、辭讓之心、是非之心,都是與生俱來的心性之善,比如看到有小孩快掉到井裡定不忍心也不願意讓慘事發生,這就是本性與良心的緣故。當有人認爲人性無所謂善與不善,猶如水無分東流或西去,孟子亦不甘示弱,同樣以「水」來反駁說:人性之善也猶水之就下也。」認為性善是一定的道理,所以「人無有不善,水無有不下。」
孟子秉持這種肯定人性的態度,很早就展開了敎育事業,尊重每位學生的差異性,而採不同的敎育方式,並且主張每個人都不要妄自菲薄,應該靠自己的努力,去掌握知識。
對於學生,他勉勵人人發展性善的良知,則可以具備仁、義、禮、智這些高尙的品德,即使做了壞事,只要知道羞恥,並且改惡從善,也並不可怕,而人如果不能發展善良的本性,就是在自暴自棄。

對於帝君主,孟子也以一貫的性善思想爲基礎,而提出「仁政」的主張,強調每位君都能行仁政。首先,他揭示「民爲貴,社稷次之,君爲輕」的王道理念,正與現代的民主思想不謀而合。爲了讓人民擁有最起碼的物質生活條件,政府不但要劃分土地,讓人民有定數量的土地,也要讓農民有足夠勞動耕種的時間,更應該「省刑罰,薄稅歛」再提醒爲人君主,要避免苛政擾民,把人民生活放在第位,國家擺在第二位,最後才想到自己。


本網頁所有內容之著作權由張曼琳享有,非經書面授權,不得任意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