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2月2日 星期一

「掌握成功的關鍵」-敢言批判的捍衛戰士──孟子 - Part 1

作者:張曼琳

敢言批判的捍衛戰士──孟子
旗幟鮮明直言無隱,是這位有「亞聖」之稱的思想敎育家最凸顯的人格特質。

「予啟好辯哉,予不得已也。」距今二千三百多年前的孟子,這樣反駁人對他投入學派論戰的觀感,也表白他捍衛儒家思想的立場。
孟子與孔子樣,同爲魯國人,生於戰國時代墨子剛過世的四年後。
當時由墨子首創的兼愛思想尙未沒落,作爲重視人倫關係有親疏遠近之分的儒學大師,孟子非常不同意墨家的主張,認爲人總是先愛也最愛自己的親人,然後才把情感與關懷擴及到生活週遭,推己及人,再兼善天下。而對墨子提倡兼愛的共產理念,他也不敢苟同,由於每個人都有自我擁有財產的欲望,不可能人人都會心甘情願放棄私有的權利,而凡事凡物都通通貢獻出來,與人共享,因此駁斥墨子兼愛與共產的思想,不但違反也否定了人性私我的面。

儒家學說的捍將
個性積極自信的孟子,具有老虎性格中很強烈的敵我意識,對於自己的地盤與立場,不希望被人侵犯與動搖。爲了保衛儒家學說,他勇於接受外來的挑戰,不但批判墨家,也對抗楊朱的理論。
對於墨子的兼愛思想,與楊朱的利己主義,孟子直斥爲兩個相反的極端想法。楊朱提倡個人及物質主義,強調切爲我,「拔毛以利天下,不爲。」十足的利己思想,對唯心論些看不到的道德或宗敎訴求,抱著否定態度,認爲德大無用,沒有社會及國家觀念的大我情操。
楊朱的絕對私心,恰好與儒家「仁」的思想,以及孟子「人性本善」的唯心論發生嚴重矛盾。也難怪孟子要毫不退讓地辯駁,挺身維護自己學派的根本主張。
在孟子的基本性格中,也包括了極自由與開創性的因子,不喜歡受到壓抑與束縛,心胸開放,行事獨立此外,他的表達型指標稍低於支配型,顯示他不但能言善道,也很誠懇樂觀,他的同理心與共感性,影響了他許多有價値的主張,比如性善論和仁政思想。
他認爲惻隱之心、羞惡之心、辭讓之心、是非之心,都是與生俱來的心性之善,比如看到有小孩快掉到井裡定不忍心也不願意讓慘事發生,這就是本性與良心的緣故。當有人認爲人性無所謂善與不善,猶如水無分東流或西去,孟子亦不甘示弱,同樣以「水」來反駁說:人性之善也猶水之就下也。」認為性善是一定的道理,所以「人無有不善,水無有不下。」
孟子秉持這種肯定人性的態度,很早就展開了敎育事業,尊重每位學生的差異性,而採不同的敎育方式,並且主張每個人都不要妄自菲薄,應該靠自己的努力,去掌握知識。
對於學生,他勉勵人人發展性善的良知,則可以具備仁、義、禮、智這些高尙的品德,即使做了壞事,只要知道羞恥,並且改惡從善,也並不可怕,而人如果不能發展善良的本性,就是在自暴自棄。

對於帝君主,孟子也以一貫的性善思想爲基礎,而提出「仁政」的主張,強調每位君都能行仁政。首先,他揭示「民爲貴,社稷次之,君爲輕」的王道理念,正與現代的民主思想不謀而合。爲了讓人民擁有最起碼的物質生活條件,政府不但要劃分土地,讓人民有定數量的土地,也要讓農民有足夠勞動耕種的時間,更應該「省刑罰,薄稅歛」再提醒爲人君主,要避免苛政擾民,把人民生活放在第位,國家擺在第二位,最後才想到自己。


本網頁所有內容之著作權由張曼琳享有,非經書面授權,不得任意使用。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