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2月11日 星期三

「掌握成功的關鍵」-人定勝天的思想先鋒──荀子 – Part 2

作者:張曼琳

務實的行動派

荀子是個務實的行動派,藉著到各地親自敎學,去傳播自己的主張與思想,培養出韓非、李斯這樣有才能的學生,也算是對「靑出於藍」這句話的自我體現與實踐。《荀子》一書的第一篇開頭就說.「君子曰,學不可以已。靑,取之於藍而靑於藍;冰,水爲之而寒於水。」闡明學習不可任意停止,半途而廢,要不斷精益求精,才能出類拔萃,超越前者。
荀子是趙國人,對古代典籍有深刻的研究與認識。年輕時,他到過齊國、楚國。與孟子的際遇相同,他被齊國延攬,在當時著名的學術中心「稷下學宮」齊講學,與其他有名的道、法、陰陽、五行等學派大師共聚一處,分別傳授學問。他曾經三次擔任「祭酒」,也就是這所學宮的領袖,可見他所受到的愛戴與尊重。
荀子的個性中,也具備一些耐心的特質,行事穩健持續,使他能在敎學生涯中從事中長期的發展,進行他所謂的敎育改造工程。這期間,他一方面提倡自己的新理論,一方面則傳授了大量的典籍,不僅以詩經春秋、易經、禮記、尙書作爲主要敎材,也由於自己用功極深,有獨到的見解,使秦漢以後流行的儒家經典與解說都來自於他,而稱爲傳經大師,在儒學的傳承與豐富內容上,有著不可磨滅的貢獻。
又由於他的獨立性格,凡事先抓大綱、大原則,使他在博覽群籍後,掌握各種典籍的主旨要義與中心精神,並且爲學生安排研究的先後順序。
比如他說尙書是專門記載政事的,詩經在表達人們的志向,所有詩篇均符合樂章標準,樂是培養和諧的情感.,春秋是以微妙的道理談論天地間的事物。他認爲這些書籍各有特色,會給人不同的敎育作用,一般人要讀古代典籍,就由這些開始,最後才學習〈禮記〉,研究領悟其中的禮儀準則及法律綱要。
荀子對敎育改變人的本質的作用深信不疑,認爲社會的道德行爲與經典傳授有密切關係,人人向善使國家興盛,否則就走向滅亡。而如果只重視詩、書等一般經典,偏廢了禮,是達不到修身、治國的目的。他說 「人無禮則不生,事無禮則不成,國家無禮則不寧。」把禮看作道德的極至,給予最高評價,並且將這種維繋人際常倫、行事處世的道理,由之前的「概念」予以系統化的解釋與闡揚,是爲另一種貢獻。

重視人民的力量

荀子大約活了七十五歲,生前除了大部份居留齊國講學之外,也對已經列於強國之首之秦國感到興趣,當其他學者仍一味把原先十分落後的秦國視做沒有文化的「暴發戶」時,荀子卻認爲不容小覷,値得了解,而前往拜訪了秦昭王和宰相范睢,並考察當地情況。晚年期間,他也一度應春申君之邀,到楚國擔任蘭陵令的官職,最後就一直住在那授課,死後並葬於當地。
由於荀子一生與君王的關係相當密切,除了強調敎育和禮對修養人性、建立社會秩序、以及治理國家的重要性以外,也善盡知識份子的職責,提醒君在統治時,不能忽略人民的存在。他認識到人民的力量非常強大,統治者縱然大權獨攬、位於萬民之上,如果一意孤行,仍不免遭到覆滅的命運.,因爲君主如舟,人民如水,而「水能載舟,亦能覆舟」,這在當時戰亂迭起的年代,對一心鞏固政權的君主,有很大吿誡與自省的效果,由宏觀來看,則對全體的發展有更積極的促進作用。

上述均來自作者張曼琳在19954月出版的書名:「掌握成功的關鍵」;最新的「內在領導力」新書,已由「時報出版社」於201410月份出版;其加入更多每個人均可發揮不限於職位的完全個人可運用的根據內在的聲音,開發內在的力量。

本網頁所有內容之著作權由張曼琳享有,非經書面授權,不得任意使用。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