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2月16日 星期一

「掌握成功的關鍵」- 急進創新的改革派──商鞅 – Part 1

作者:張曼琳

急進創新的改革派──商鞅
他大刀闢斧的推行新法,力排衆議,樹立威信。
他的膽識魄力使他成為執法悍將,他是爲秦國奠定百年之後一統天下的根基,却遭五馬分屍的──商鞅。

中國古代秦國的歷史中,曾經出現幾位有名的統治者:秦穆公、秦孝公和秦始皇。
秦的歷史可追溯到西元前十世紀末期的周孝王時代,當時仍是類似奴隸居住的地方,比起中原的文明,這個西部的未開化之境,顯得落後而淳樸。直到春秋時期,秦穆公積極發展國力,成爲霸主之一,才使中原諸國不得不對秦另眼相看。
但秦的強勢在穆公死後隨即結束,由於西戎經常進犯,貴族間又經常爭權奪利,弄得國家積弱不振,經濟、政治與軍事力量倒退許多,二百年後傳位至秦孝公,才再次掌握了支配權,使國勢得到長足的進展,爲一百年後的秦始皇消滅六國,統一天下奠定了基礎。
對秦國而言,孝公有承先啓後的貢獻,而商鞅,這位取得孝公信任與支持、全力變法圖強的「左庶長」,則是重振秦國威勢的關鍵人物。
「商鞅變法」的故事爲人熟知,也因此了解在施政上有重大突破性的變革,需要的冒險精神與威權性格,若要徹底執行,更免不了堅決的魄力與強制的手段。由此也顯示出商鞅具有強烈的主控欲望,以及高度的支配性格。

胸懷鴻志的衞國貴族
商鞅是戰國時期的貴族,爲衛國王室後裔,保留了出身權貴的優越性與高姿態,這種成長背景所塑造的性格,使他日後在進行改革時,能不畏得罪強大的旣得利益者,毫無猶豫地整飭國政。
混亂的時代往往也是創造時勢的時代,但有機會也需要優秀的人才貢獻智慧,共同耕耘和開拓。戰國時期的群雄爭霸比春秋時更加劇烈,企圖心旺盛的各君王求才若渴,擁有一身抱負的商鞅離開了弱小的衛國,投效年輕卻心志高昂的秦孝公。在求賢詔令的號召下,他來到秦國,並以「富國之術」博得孝公賞識與信任,這時他二十九歲。
商鞅個人的志向與外在大環境的發展目標有了絕佳的契合,再也沒有後顧之憂,而可以專心一意施展自己的理念,落實新法。他的精力與自我形象定位都相當高,約佔人口頂尖的百分之五,這可由他上任後快馬加鞭、積極建立制度,務求在最短時間內改變秦國原有的落後面貌,而得到證明。
他是個出色的組織家與政治家,兩年後就陸續推出嶄新的政策與全面發展國力的種種新法。七年間,在他主持之下,所有重大的變革都急進地雷厲風行,創新地規劃,不但顯露舊有制度,也威脅保守勢力。
首先,他向實行了千百年來的奴隸制度挑戰,廢除貴族世卿世祿的承襲傳統,取消宗室特權,規定官爵等級和待遇是按照軍功大小而來,如果一介士兵能在戰場上奮勇殺敵、建立功勳,照樣可以加官晉爵,而貪生脫逃或投降者,必然受到嚴厲處罰。
其次,他廢除井田制度,土地不再爲專由貴族分封,而在法律上承認土地私有與買賣,爲了鼓勵老百姓勤於生產勞動,他採行重農抑商政策,對於生產糧食和織布多的男女,皆免除徭役與賦稅,對棄農從商或偷懶不事生產的人,則全家淪爲官府奴婢。


本網頁所有內容之著作權由張曼琳享有,非經書面授權,不得任意使用。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