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2月5日 星期四

「掌握成功的關鍵」-道德訴求的狂熱者──墨子 – Part 2

作者:張曼琳

曇花一現的主張

在墨子的基本個性中,有很明顯的低耐心型特質,這表示他行事急迫,動作與節奏都很快,並且要求反應迅速,不耐煩等待,由前述的一些小故事,證明他的確如此。
墨子雖然抛棄儒家思想,另起爐灶,不過由於個性的關係,猶能在漫天戰火中,保存善良的深切期待,並不對混亂的人生感到失望。也因此他對敎育非常重視,認爲敎育可以對個人及社會產生正面作用。這點,倒是與儒家以敎育作爲提升人性、撥亂反正之藥方的見解相同,只不過兩者主張不同。

墨子認爲天下大亂的根源起於人們無法相親相愛,如果能兼相愛、交相利,不分你我彼此,共享情感與利益,每個人把別人的身體、家庭甚至國家,當成自己的一樣,就能避免私心引發覬覦他人財產、土地,那麼也就不會發生掠奪、殘殺、攻伐的事了
他在敎學上,不但傳授這些思想,也敎導學生們判斷是非眞假的標準,一是古代聖王的作爲,二爲百姓民衆的利害得失,三是百姓所聽所聞,由這「三表法」來硏判行事的對錯。
値得一提的是,墨子有別於儒家、道家對經濟的忽略,而主張經濟發展以求得起碼的物質條件,與生存的尊嚴。他認爲民以食爲天,因此重視生產,稱得上看淸生活的本質首先在求溫飽,所以如遇嚴重災荒,威脅到生活的基本需求,那麼應該「士不入學」,即使暫時停止敎育也値得,如此也可以節省一些開銷。可見他並不自命淸高,而是相當務實的人。
他之所以這樣認爲,是因爲認知到人的道德好壞,與物質條件有絕對關係,如果年成豐收,老百姓自然「仁且良」,如鬧饑荒,則「吝且惡」,因此耕作生產十分重要。墨子的思想不僅在當時,就是現今的社會,也具有積極意義。

墨家思想只傳承了大約一百年就消失了,除了理想太過高,超出人性範圍,也由於對操控主導地位的君主沒有什麼好處,終致經不起時間考驗而沒落,僅在春秋戰國各家爭鳴中曇花一現;但其反映人民厭惡戰爭、要求改善經濟及社會地位的願望,也予後人無限啓示。

上述均來自作者張曼琳在19954月出版的書名:「掌握成功的關鍵」;最新的「內在領導力」新書,已由「時報出版社」於201410月份出版;其加入更多每個人均可發揮不限於職位的完全個人可運用的根據內在的聲音,開發內在的力量。


本網頁所有內容之著作權由張曼琳享有,非經書面授權,不得任意使用。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