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9月22日 星期一

成功軌跡-中外領袖領導特質大剖析(3-1) 孫中山 開啓中國現代化大門的民主導師 Part 2

宏觀趨勢成為精神導師

除了說服國人之外,革命也需要借重外力,這方面國父依然發揮他卓越的說服力。例如他曾向法國總督表達革命的宗旨,而得到法國的支持,故有多次起義以安南爲活動基地,另外,他也說服西方各國銀行貸款給中國,同時說服英國影響日本支持革命,並擬請四國銀行團停付淸廷的借款等,如果沒有孫中山先生強有力的說服力,中國是不可能得到國際社會認同的。

孫中山先生的另項特質是他的低遵奉性,由於重視宏觀、大趨勢、崇尙自由、不墨守成規、不死守不合乎時代潮流的傳統觀念,因此他敢於接受新觀念,成爲引進新思潮的精神導師。

這種個性特質的人,在面臨環境巨大變動或轉型時,常能掌握時代造英雄的機會,脫穎而出;甚至還能成爲英雄造時勢,成爲改寫歷史的英雄豪傑。因爲在環境劇烈變遷之際,正需要有宏觀思想的人,找出時代的新趨勢,提出個新的架構來代替瀕臨瓦解的舊架構。

在耐久性上,國父屬於中等程度,也就是他有耐性來等待人民與制度的改變,但在實踐上他則是劍及履及絲毫不拖延。國父在革命期間從理論著述到完成,甚至經歷討袁、北伐,幾乎一生都在革命,而且從不放棄。他了解國家的轉型不是夕可以完成的,必須像敎育樣百年樹人,從思想革新〔敎育)、行爲規範(制度建立)雙管其下,才能眞正的達成。

國父孫中山先生在護法戰爭的階段,雖日理萬機但仍挪出時間完成了民權初步、實業計畫、孫文學說等書;但一些短視近利的政客,對於這麼長期的計畫不耐久候,因而攻擊他的理想是空談。胡適曾針對這點說:中先生並不是空談,而是他所提出的策略,大半因為不曾實行過,因此引起很多人的質疑。

和很多領導人不同的是,國父的支配性稍為低些,並不喜歡藉著權威職位使人屈服,也不喜歡爭奪權位切以民爲重。武昌革命成功時,他返國說:「兄弟不是來和各位爭地位、爭權力的,是特來與君救國的。」他希望的是和大家起開展中國人的命運,而不企求大家完全聽命於他,唯他馬首是瞻。而革命成功時,中先生也不居功,認爲自己不定要擔任總統職,他只表示「假如找不到更合適的人,我就願意做」 。
國父初組政府時切唯才是用,排除個人的好惡,例如當年盜竊盟書的湯薌銘,國父仍任命他爲海軍次長,而曾經攻擊國父最烈的章炳麟,也聘他擔任總統樞密顧問,充份顯示中先生的度量。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