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7月30日 星期三

成功軌跡-中外領袖領導特質大剖析(1-5) 迎接組織重建的時代 Part 3

幫組織找最佳配對—找對人,才能做對事

中國人常說同苦容易同甘難許多好朋友起白手創業歷經任何艱難都能咬牙共度然而一旦事業成功,反而容易起衝突,最後以分手收場。在中國歷史上也有很多這樣的故事,例如趙匡胤黃袍加身後立刻杯酒釋兵權,而漢太祖劉邦及明太祖朱元璋,得天下後把開國英雄一一剷除,都是耳熟能詳的案例。當我們初次聽到這樣的事例時,總覺得不可思議,相信這並不是最好的做法,但若是從組織發展的角度來看,或許多少可以有些啓示。

當組織處在打天下的階段,正是需要有衝勁有野心的開創型人才,才能發揮帶動士氣的功能,以無比的勇氣帶領部屬開展新天地。當組織已經得天下後,人們需要的是休養生息,因此需要安定的建設:重建,找出團隊中部屬的管理長才特質並加以建立制度眞正落實。

如果在開創期都使用管理型的人,則可能因爲開創的勇氣不足,很難創造豐偉的戰績;同樣的,如果在該建立制度的重建階段,卻運用了大批開創型打天下人才他們不只覺得能力難以發揮,可能還容易引發內部衝突與每日的內戰。

但這也不表示在開創階段只能用開創人才,而安定建設階段只能用安定人才;就像人體需要的營養必須是均衡的,蛋白質、維生素、礦物質等養份均不可或缺,只是因各個成長階段體質不同,而有些重點加強。因此如果組織是在開創階段,則或許開創型人才可佔六成,而若是安定建設階段則管理型人才可增加。像劉邦在確立霸權後,立刻轉換角色爲秩序建構的形成者,且將昔日戰臣一一處刑。當然他的做法是過於激烈,但他很明確的決定:不再追求疆界的擴展,而要第一優先為有秩序的建設安定基石,也因此使漢朝締造了四百年的輝煌成就。

拿這樣的概念來看我們周遭的例子,也是很有趣的。根據我對台灣些企業所做研究,也發現組織主要成員的結構不同,直接影響組織的表現與士氣例如有家新開的銀行,當其正處在開創階段,但有接近八成的級主管都是高專業但安定型的技術菁英型人才,對於上司交代的任務往往覺得壓力沈重,因而內部有七成的人顯現士氣低落的警訊;如果該銀行能增加些開創型的人才,重新分配任務與負責項目應會有改善。

另外很多企業目前正面臨到新闢戰場的階段,但過去領導人的左右手偏向技術菁英型人才,一旦被外放至開疆闢地,也會有較重的挫折感。而企業的老闆與主要管理幹部,大多是開創型打天下的人才,一旦企業快速成長到個規模,內部管理的問題就浮現了 。

當組織面臨不同於以往的環境,而必須要做調整時,除了找適當的人做適當的事之外,也不要忘了給與段調整的時間。例如大型的管理訓練機構中國生產力中心,其前總經理石滋宜爲迎接未來挑戰,決定把組織結構從原先的金字塔型改爲扁平化組織;當然中間也經歷人員不適與反彈的各種狀況,但經過三年的調整,不適應的主管比例已降到百分之二十以下,可見組織的調整與變革是需要幾年的耐心與學習的。

你所在的組織目前主要任務是什麼?想一想組織內的人員組合,是開創者多還是守成者多?沒有什麼人是最佳人才,主要還是看你適不適合組織的階段性需要與角色扮演的彈性罷了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