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1月24日 星期一

成功軌跡-中外領袖領導特質大剖析(6-2) 季辛吉 國際均勢的規劃家與整合者Part-3

觀察力強,以溝通拉近彼此距離
整合型的變色龍,基本的特質是觀察力強,很容易可以發覺對方的特色,而先從理念的溝通來拉近彼此的差距。很幸運的是,季辛吉打交道的對象是另一個整合型的變色龍周恩來,因此雖然雙方的立場不完全一致,且所談問題非常繁瑣,但彼此的溝通則是相當順利。
季辛吉在他的回憶錄中曾說,他這輩子所碰到的人之中,印象最深刻的不過二、三人,周恩來就是其中之一。他形容周恩來智慧過人,耐心無比,觀察入微,在談笑間就可以洞悉雙方的本質;其實這也正是他自己的最佳寫照。季辛吉形容彼此的談判方法是,先提出一個合理的立場,詳細的解釋淸楚,然後堅持下去;而這種亮出底牌的談判手法,反而讓雙方很容易達成共識。
在一九七二年尼克森訪問大陸的時候,雙方認爲可以發表一個聯合公報。然而當時美國與臺灣有正式外交關係,而北平方面堅持大陸是唯一合法政府,雙方在這點上有很大的岐見。當時毛澤東很巧妙的說:「臺灣的問題不重要,國際情勢才重要。」言下之意表示,他當時最關心的是蘇聯的問題。
就因爲雙方瞭解到本質的需求,是對全球的均勢發展有共同的關切,因此在最終發表的上海公報,將臺灣問題採取暫時擱置的方法,而使美國與中國大陸開始發展實質關係。

重視全面中長程規畫
中國問題是尼克森與季辛吉在發展全球均勢上,重要的一個里程碑,但除此之外,他們在國際外交上還有許多的策略。例如,尼克森上任後第一站訪問的就是歐洲,對歐洲研究有專精的季辛吉分析,自一九六0年代後期,大西洋聯盟已走下坡,歐洲各國更擔心自己國內的問題,而無力更積極的參與國際事務。
美國的做法是與各國維持穩定的關係,不介入其國內事務,如當時西班牙正面臨政權移轉,美國採取的態度是與各派均保持反好關係。季辛吉事後分析這是美國一個成功的政策,因爲西班牙在歐洲的戰略位置重要,當時中東情勢動盪不安,美國的地中海基地又岌岌可危,若放棄西班牙可能造成美國在全球撤返的印象,因此有必要維繫好美國與當地的關係。
對於中東問題季辛吉更有精闢見解,他指出在美蘇對峙的環境下,中東的戰略位置非常重要,而中東內部又是個火藥庫,如何讓其保持各方均勢,又是外交智慧的一大考驗。當時美國的戰略是提供伊朗更強的戰備武器,來維持這種均勢,由於當時伊朗國王巴勒維和美國有深厚的友誼,同時又對世局有同樣的看法,因而促成美國對伊朗的軍售。
當時的情勢是蘇聯有大批駐軍在埃及,同時又對伊拉克、敘利亞提供大抵武器,而同時英國卻將完成在波斯灣撒軍行動,此將使美國的盟友如沙烏地阿拉伯、約旦、伊朗等國倍受威脅。但由於美國受越戰的心理影響甚深,國內不可能同意派軍進駐印度洋,因此由伊朗主動的來扮演這個角色,美國不花一兵一卒,即可達到維持戰略均衡的目的,可說是一項成功的策略。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