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8月22日 星期五

成功軌跡-中外領袖領導特質大剖析(2-5) 蔣中正 潮起潮落卻内蘊不露的時勢英雄 Part 2

打自己有把握的牌

九一一年武昌起義爆發,蔣中正立刻回國參加革命,還因此被日本學校開除,但他決定了就做的勇氣也再次顯現。回國後蔣中正並未能立刻擔任重任直到八年才出任粤軍總司令陳炯明之下的作戰科主任。但粤軍中派系多,身爲浙江人的蔣中正並不屬於任何派,不僅備受孤立,能力也難以發揮,因此他曾多次請辭隱居山林。這種不屬於自己的牌就寧願不玩的性恪,正是老虎型個性的特色。

高支配型的人喜歡掌控全局,蔣中正認爲不能只做參謀定要建立屬於自己的軍隊與班底,自己的能力才能充份發揮。但原先國父孫中山的主要目標在北伐,對於粤軍內的派系鬥爭問題並不重視,也未曾想建立軍隊,直到兩次護法運動失敗以及陳炯明叛變,真正體會不能依賴過去靠個軍閥打另個軍閥的方法才開始考慮建立革命軍。黃埔軍校的創立,終於讓蔣中正有機會建立自己的班底與實力。

策略強,執行力強

蔣中正最大的優點是,他的策略規畫與執行能力都很強,雖然事務能力稍弱,但基本上他是位有勇有謀的領袖人物,可以訂定計畫,也可以自己執行。早在革命初期階段,蔣中正雖然多次請辭,但他在野期間則持續不斷的寫信給孫中山先生,提出自己在軍事策略上的見解,故而相當得到國父的重視。因此每次辭職後,都以更重要的職務被禮聘回來。

而在九二五年擔任東征軍總指揮時,先是訂周密的作戰計畫和嚴明的軍紀條文,以中央突破直搗陳炯明根據地惠州的策略,使反革命勢力在很短的時間內消滅。當然新成立的黃埔軍在其中發揮相當的力量,而運用蘇聯動員民眾的經驗,以推翻帝國主義與封建軍閥爲理念,爭取廣大農民及群眾的支持更是大助力。一待廣東根據地統後,又立刻提出北伐,把革命導向全國,也是很高明的戰略思想。

國父孫中山雖然提出「聯俄、容共、扶助農工」的口號,但基本上蔣中正反對聯俄政策,他認爲俄共政權若強固後,政治野心將復活,對國民革命後患無窮。但是,他主張可以利用俄援,且以紅軍爲榜樣辦校建軍,以培植屬於國民黨的革命軍,以及爭取農民支持,但沒有必要聯俄。由此也可見他務實面。

學軍事的蔣中正直深受孫中山先生在軍事上的倚賴,最主要是他的戰略戰術確有獨到之處。除了在日本學到比較新式的軍事武器與戰術外,蔣中正最推崇的就是「曾文正公家書」「王陽明全集」、「韓非子」、「資治通鑑」等書,他仔細的硏讀其中治國、治家、治人的道理,而能自成套管理哲學。蔣中正最突出的就是他能分析全國的政治情勢,從敵我的現況,以及歷史的經驗敎訓來確定戰略方針;而他主張軍政和民政分離,軍隊打破省界,實現全國軍事統都是很具策略性的思考。

從軍事跨入黨政領域

原先蔣中正只限於軍事方面的專業能力表現,但國父孫中山先生去世後,他首先爭取當選國民黨黨代表,接著又在中央黨部與國民政府的聯席會議中,被推選爲軍委會主席,並擔任國民革命軍總司令。先從軍事力量的紮根培養,再跨入黨政的領域進而能橫跨黨政軍,成爲第號領導人,蔣中正有計畫的建立了自己的實力與根基。

而以完成孫中山先生之遺志爲號召也使他能統國民黨內分裂並完成北伐。具有高戰略與戰術的蔣中正,對於自己的決策相當有信心,他曾說:「我的意志是別人無法動搖的,決不聽別人包圍而改變我的主張。」由此可見他高支配的個性。在用人方面,蔣中正也比較重視自己的班底,如以黃埔軍校的人脈掌握軍事力量,而以同鄉同門的人脈掌握黨權:另外,他也喜歡用高專業的人才,可以把他的想法落實。雖然因爲策略運用而曾重視農民大眾的力量,但本質上,運用財團與精英份子則是他較獨特之處。

可惜的是國民黨內部直有衝突,蔣中正主要的力氣是花在成爲國民黨正統的領導人上,反而給予共產黨成長的機會;同時長期戰亂導致財政危機,國外又有蘇聯、曰本等國的虎視耽耽,因此中原大戰結束後,首先陷入對日抗戰,接著又是國共戰爭,是所謂「馬」上打天下的環境。這其實是相當適合老虎型的人發展的時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