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8月25日 星期一

成功軌跡-中外領袖領導特質大剖析(2-5) 蔣中正 潮起潮落卻内蘊不露的時勢英雄 Part 3

獲美國支持,躋身國際級領袖

在蔣中正的生有位影響極大的人物,就是夫人蔣宋美齡,這門親事使蔣中正和屬於上海資本家的孔宋家族有了密切的關係,而蔣宋美齢和美國的關係,也使蔣中正開始得到美國的支持,特別是羅斯福總統很看重蔣中正他從戰略的觀點認爲中國應該被視爲東方大國,和美國站在邊共同防禦蘇聯,並牽制日本攻入亞洲,同時他認爲應把中國與美英蘇共列爲世界四強。而蔣中正也認爲,得到美國在財務及武器上的支持,是個良好策略運用九四三年得到羅斯福邀請參加開羅會議,更使蔣中正的政治聲望達到最高峰,從國內的領袖進而跨入爲國際領袖級人物。

可惜的是九四五年羅斯福在第四次連任總統後不久,因腦溢血逝世,由杜魯門繼任總統,他對蔣中正的支持不若羅斯福,而另方面在抗日期間共產黨不斷壯大,故日本投降後反而又展開內戰,以致國民黨最後僅能返守臺灣。

重用自己的班底

分析國共戰爭最後國民黨返守臺灣的原因,主要是共產黨強調土地改革,以百分之九十五的人民去對抗百分之五的上層階級,相對的蔣中正主要運用百分之五的精英份子與自有班底,當然處於較不利的情勢。另外,國際情勢使國民黨必須把主力放在抗日,不得不暫採國共合作,共產黨則採取以鄉村包圍城巿的策略,故能趁勢崛起。

退守至臺灣後蔣中正反過去完全以爭戰爲主的策略,首先重視的是內部的安定管理與建設。當時強調「七分政治、三分軍事」的原則,希望能在台深入紮根,同時主張黨權高於政權,以黨當政的方式得以掌控全局。相對於政治上的全面管制在經濟上卻是鼓勵與開放,首先穩定金融抑制通貨膨脹,接著提出「三七五減租」,有鑑於當時在大陸上因爲土地改革而使共產黨得利,故在台灣積極推動土地改革讓人民經濟生活得以安定而能穩定的成長。

在國際環境上,原本情勢孤立的臺灣因爲韓戰爆發以及蘇共合作,反而有了轉機因爲如果失去韓國這個緩衝區,日本將受威脅,蘇聯勢力可能擴張,對美國的太平洋防禦體系將受影響。因此,台灣的戰略位置再次得到美國的重視,美國總統艾森豪更在九五四年和臺灣簽訂了「中美共同防禦條約」,而台灣也得以在比較安定的環境下,全力從事內部的建設與成長。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